抗菌剂抗菌性能检测方法介绍:有机系抗菌剂和生物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测定

388次 2024.10.29

  有机抗菌剂是一种可以抑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与传统的抗菌剂相比,有机抗菌剂更加环保、安全,对人体无害。有机抗菌剂主要应用于食品加工、医疗、家居卫生等领域,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们的健康。生物性抗菌剂,也称为生物制剂,主要是指利用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等)或其代谢产物,来抑制、阻止和杀灭其他微生物的一类抗菌材料。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抗菌剂抗菌性能检测报告。


  抗菌剂抗菌性能检测:有机抗菌剂


  有机抗菌剂抗菌性的评价指标有直接计数法、抑菌率和抑菌圈法。抑菌率和抑菌圈法是常用的评价指标,其中抑菌率是定量指标,公式R/%=(A-B)/Ax100%,R为抑菌率;A为对照样品上的平均菌落数;B为抗菌试样平均菌落数。


  1、有机抗菌剂抗菌性能测定方法


  1)抑菌圈法


  抑菌圈法(是检测有机抗菌剂抗菌性的定性方法,抑菌圈的大小可表征抗菌效果的显著。该法是将抗菌剂涂布于特定供试菌的琼脂培养基内成立体状扩散,抗菌剂抑制供试菌繁殖,就会在其周围出现透明圈,通过抑菌圈大小可评价抗菌剂抑菌活性大小。该方法操作简单,但重现性差、准确性不高。


  2) 贴膜接触抑菌法


  该法是测定有机抗菌剂抑菌性的定量方法,能够说明有机抗菌剂的接触抑菌机制和抗菌功能。将待测样与对照样溶于平板培养基,分别滴加供试菌液并覆盖灭菌薄膜,培养一定时间后洗脱菌液,测菌浓度来评价抗菌性能。


  此外还有浸渍培养法,适用于表面粗糙的纤维制品和树脂成品中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测定。接触法或包埋法,适合于抗菌材料抗菌性的进一步探究,但不能作为定量检测,且测定时间较长。


  2、抗真(霉)菌的测试方法


  1)接触法


  与贴膜接触抑菌法一致,国际上IS0 846BS1982Pt.3、ASTMG21、JISA2911、DIN 537 等标准都采用此方法。


  2)暴露法


  是把试样暴露于霉菌生长的场所过后再测试样长霉的情况。国家标准GB 242316、GB/T 4768 等采用此方法。


  抗菌剂抗菌性能检测:天然生物抗菌剂


  生物抗菌剂抑菌活性测定方法有琼脂扩散法和连续稀释法。琼脂扩散法包括滤纸片扩散法、管碟法、挖沟法和打洞法,其中滤纸片扩散法中抗菌剂在纸片上的装载量小,管碟法和挖沟法对仪器要求较高,打洞法抗菌剂的装载量过大,扩散效果不容易控制,灵敏度较低。一般对天然抗菌剂活性的研究建议采用灵敏度较高的管碟法或挖沟法。


  1、 管碟法


  管碟法作为法定的生物抗菌剂检定方法,已被各国药典广泛采用。管碟法就是利用有一定体积的不锈钢制的小管(牛津杯),将生物抗菌剂溶液装满小杯,一定时间后,可产生透明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衡量抗菌剂抗菌性能,将已知的抗菌剂标准液先制成标准曲线,比较标准液与待测抗菌剂的抑菌圈大小,就可算出待测抗菌剂的抗菌性能。


  2、平板打洞法


  将抗菌剂配成不同浓度的溶液,过滤除菌备用。在无菌条件下,在灭菌过的培养皿内注入相应菌种的固体培养基,制成平板,吸取供试菌悬液到培养平板上。用打孔器在培养基上打出一定直径的孔,每孔加入适量的抗菌剂溶液,以无菌蒸馏水作空白对照。抗菌剂溶液扩散,使其周围的测试菌生长受到抑制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3、 试管法


  将平板打洞方法中刚刚出现阳性效果(有抑菌圈)的抗菌剂,在液体培养基中设置多个浓度梯度:取一定量各菌悬液,分别加入到含有各抗菌剂的液体培养基中,摇匀培养。培养结束后,进行平板的涂抹培养,测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判断抑菌能力。


  此外还有梯度稀释-活菌计数法 四 和滴下法 叫梯度稀释-活菌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制成均匀的系列浓度梯度稀释液,再分别加入到抗菌剂药物中,一定时间后,取样进行活菌数计数,从存活的细菌数量计算出抗菌剂对试验菌的致死率,从而判断抗菌剂的杀菌能力。滴下法用于具有吸水性的抗菌剂食品检测。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电话:400-133-600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天河实验室)

    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莲花砚路8号(黄埔实验室)

    邮箱:atc@gic.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