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氯消毒剂病毒杀灭试验指标及方法

8次 2025.09.26

  二氧化氯作为高效广谱消毒剂,对甲型流感病毒、新冠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多种病毒均有灭活作用。但病毒结构特殊,其杀灭效果需通过精准的试验指标与规范方法验证。二氧化氯消毒剂病毒杀灭试验有哪些方法?


二氧化氯消毒剂病毒杀灭试验


  二氧化氯消毒剂病毒杀灭试验指标


  杀灭率(KillingRate):最核心的效能指标,指消毒后病毒数量较消毒前减少的百分比。根据消毒等级要求,分为普通消毒(杀灭率≥99.9%)、高效消毒(杀灭率≥99.99%)、灭菌级消毒(杀灭率≥99.999%)。针对高致病性病毒(如新冠病毒),公共环境消毒需达到≥99.99%,医疗器械消毒需≥99.999%。


  半数致死量下降值(Log₁₀reductionofLD₅₀):通过动物实验或细胞培养测定,指消毒后病毒半数致死量(LD₅₀)较原病毒的对数下降值,通常要求≥3Log₁₀(即病毒感染力下降1000倍以上)。


  病毒滴度下降值:以TCID₅₀(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为单位,衡量消毒前后病毒感染能力的变化,合格标准需满足滴度下降≥4Log₁₀(适用于医疗场景)或≥3Log₁₀(适用于环境场景)。


  二氧化氯消毒剂病毒杀灭试验方法


  1、悬液定量杀灭试验:评估消毒剂对游离病毒的杀灭能力


  适用于液体消毒剂(如二氧化氯溶液)对悬浮态病毒的灭活效果检测,核心验证消毒剂与病毒直接接触的作用效能。


  (1)试验操作


  混合反应:取9ml不同浓度的二氧化氯消毒剂溶液于无菌试管中,置于设定温度(如20℃)的水浴锅中预热5分钟,加入1ml病毒悬液,迅速摇匀,开始计时。


  中和终止:到达设定作用时间(如1min、5min)后,立即取0.5ml混合液加入4.5ml中和剂中,摇匀后放置10分钟,终止消毒作用。


  病毒滴定:将中和后的样品做10倍梯度稀释(10⁻¹至10⁻⁶),取各稀释度0.1ml分别接种至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已接种单层敏感细胞),每个稀释度做8个复孔。


  培养观察:将培养板置于37℃、5%CO₂培养箱中培养,每日观察细胞病变(CPE),连续观察7天,记录出现CPE的孔数。


  (2)结果计算与判定


  按Reed-Muench法计算消毒前后病毒的TCID₅₀/ml,杀灭对数值=lg(消毒前病毒滴度)-lg(消毒后病毒滴度)。


  若杀灭对数值≥4.0(医疗场景)或≥3.0(环境场景),且阴性对照组(无消毒剂)病毒滴度正常、中和剂对照组无菌落生长,则判定该浓度和作用时间下杀灭效果合格。


  2、载体定量杀灭试验:模拟实际场景中附着态病毒的杀灭效果


  适用于物体表面、医疗器械等场景,病毒附着于载体表面,更贴近实际消毒条件,常用载体为不锈钢片、玻璃片、脱脂棉片。


  (1)试验操作


  消毒处理:将染菌载体完全浸泡于二氧化氯消毒剂中(或用消毒剂均匀擦拭载体表面),置于设定温度下,开始计时。


  洗脱中和:到达作用时间后,立即将载体移入含10ml中和剂的无菌三角瓶中,振荡5分钟(不锈钢/玻璃片)或挤压浸泡10分钟(脱脂棉片),充分洗脱病毒并中和消毒剂。


  后续滴定:取洗脱液按悬液定量法进行病毒滴定与培养观察,同时设置阳性对照组(载体未消毒)、阴性对照组(载体无病毒)。


  (2)结果判定


  计算杀灭对数值,要求≥3.0(环境表面)或≥4.0(医疗器械),且对照组结果符合要求,则判定合格。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电话:400-133-600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天河实验室)

    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莲花砚路8号(黄埔实验室)

    邮箱:atc@gic.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