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消毒器检测最新国家标准GB/T 35267.4-2025

7次 2025.09.15

  内镜清洗消毒器是用于对软式内镜进行清洗、消毒的清洗消毒器。为进一步规范该内镜清洗消毒器检测工作,我国出台了GB/T35267.4-2025《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器第4部分:内镜清洗消毒器》这一推荐性国家标准,于2025年8月6日发布,并自202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内镜清洗消毒器检测


  内镜清洗消毒器检测最新国家标准


  GB/T35267.4-2025《清洗消毒器第4部分:内镜清洗消毒器》


  本标准规定了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器(以下简称清洗消毒器)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标志与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本标准适用于对软式内镜自动进行清洗、消毒的清洗消毒器。


  本标准不适用于内镜清洗、消毒过程的有效性确认和日常质量控制要求,也不适用于使用风险范围的安全评估。


  内镜清洗消毒器检测要求


  一、清洗性能要求


  模拟污染物去除率:要求对模拟污染物,如常见的蛋白、血液混合物等,去除率需≥95%。可采用目测结合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在清洗程序结束后,对内镜表面及管腔进行检测。若采用目测,应确保无明显污染物残留;使用ATP检测时,检测数值需在对应合格标准范围内,以此量化评估清洗效果,保障内镜表面和管腔的清洁度,防止污染物残留影响后续消毒效果。


  清洗均匀性:设备需保证内镜各部位清洗效果的一致性。通过在模拟内镜的不同位置(如前端、中部、后端,管腔的起始、中间、末端)涂布等量模拟污染物,经清洗后,对比不同位置的污染物残留情况,各部位的残留量差异应控制在极小范围内,确保整个内镜都能得到充分、均匀的清洗,避免因清洗不均导致部分区域消毒不彻底。


  清洗流程完整性:验证清洗程序是否涵盖预清洗、酶洗、漂洗等必要步骤,且各步骤的顺序和时间设置符合设备设计及相关卫生标准。如预清洗时间需足够初步去除大块污染物,酶洗阶段应能有效分解有机污渍,漂洗则需彻底清除残留的清洗剂和分解产物,每个环节缺一不可,保障清洗流程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二、消毒性能要求


  微生物杀灭率:对常见致病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杀灭率必须≥99.999%(即5-log减少)。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将定量的标准菌株接种到模拟内镜表面及管腔内,经过消毒程序后,对内镜进行采样并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计数存活菌落数,与消毒前的接种菌量对比,计算杀灭率,确保消毒过程能有效杀灭高致病性微生物,降低患者交叉感染风险。


  消毒时间与温度控制:若采用热力消毒,如热水消毒,消毒阶段温度需稳定维持在80℃以上,且持续时间不少于10分钟;对于化学消毒,需确保消毒剂在有效浓度下的作用时间符合规定(如邻苯二甲醛消毒时间一般为5-12分钟)。使用经过校准的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消毒舱内温度,同时用计时器精准记录消毒时间,保证消毒条件满足杀灭微生物的需求,防止因温度或时间不足导致消毒失败。


  生物指示物挑战测试: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指示物,如含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菌片(芽孢含量为1×10⁵-1×10⁶CFU/片),将菌片放置在内镜表面关键部位(如前端操作部、弯曲部)以及管腔内部,跟随内镜一同进行清洗消毒程序。消毒后将菌片放入含中和剂的培养基中,在35-37℃恒温培养箱培养7天,同时设置阳性对照(未消毒菌片)和阴性对照(无菌培养基)。若试验组无菌生长,阳性对照有菌生长,阴性对照无菌生长,则消毒效果通过挑战测试,进一步验证设备对高抗性微生物的杀灭能力。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电话:400-133-600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天河实验室)

    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莲花砚路8号(黄埔实验室)

    邮箱:atc@gic.ac.cn